今年5月,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核心區位于巴彥溫都爾蘇木,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體,農林相互依存、優勢互補的復合生產體系,在長期的游牧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富有區域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
牧民在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夏營地內放牧 張祥熙 攝
阿魯科爾沁旗草原游牧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中國古代草原游牧文化的發祥地,有文字記載和文物佐證的歷史就有5000多年。這里的牧民傳承祖訓、敬天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至今恪守著古老而傳統的游牧習俗,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區分冬春營地和夏秋營地、逐水草而居、食肉飲酪、騎馬射箭的蒙古族傳統游牧生產生活方式,也延續著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歌舞音樂、民間工藝等各類傳統文化,對于挖掘和保護、傳承和發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來說意義重大。
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位于農牧交錯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群眾養殖的牲畜主要有牛、羊、馬、豬、驢等,庭院種植蔬菜、瓜果、糧食等,耕地內種植的是谷類、豆類以及油料等;苜蓿、燕麥也在可耕地內廣泛種植。當地蒙古族常用的藥用植物有30余種,牧草植物則有近300種。系統內動物種類豐富,有鳥類14目37科151種,野生哺乳動物6目13科30種,魚類3目5科13種,其中很多是國家重點保護物種。
阿魯科爾沁旗草原位于京津北部,是控制京津風沙源的重要區域,也是我國北方的綠色生態屏障。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由大興安嶺南端支脈的山坡森林和灌叢、彎曲的河流、廣袤肥沃的大草原和游牧民族共同組成。山坡的森林和灌叢能夠涵養水源,具有包括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局地小氣候、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凈化空氣等功能,通過截留降水、增加地下徑流,有效減少土壤流失、保持土壤水分,對維持游牧系統的健康與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游牧民通過騎馬移動放牧的方式合理利用水草資源,在保證土壤肥力不退化的同時,保證了植被的保護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了人畜與草原生態和諧共生,是可持續牧業和生態牧業的典范。
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是當地牧民為適應草原自然環境而采取的適宜策略,呈現出以畜牧業為主,農業和林業相互依存,優勢互補的復合生產系統。這里的畜牧業為牧民提供了奶、肉類等食品以及皮毛制品;以聚居地附近的耕地為核心構成的種植業為牧民提供蔬菜等補充性食材;以農牧過渡區域的森林為核心構成的林業為牧民提供薪柴和野生食材等,構建了一個農牧業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完整鏈條。
近年來,阿魯科爾沁旗委旗政府提出了“五大基地、一個平臺”的發展目標。圍繞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利用游牧區核心區純凈無污染的有利條件,建設優質肉牛羊天然養殖基地,建立畜產品可追溯體系,全力培育“阿魯科爾沁牛肉”“阿魯科爾沁羊肉”地標品牌,豐富“天然、綠色、安全”特質,打造草原游牧系統生態產品。這里蒙古族奶制品種類繁多,牛羊肉鮮嫩味美,山野菜品種豐富,民族服飾別具一格,勒勒車、蒙古包、柳編、根雕等工藝品也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同時,圍繞建設“蒙古族游牧文化特色旅游休閑度假基地”,科學合理進行旅游規劃和開發建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2019年7月,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阿魯科爾沁旗與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達成合作協議,阿魯科爾沁旗將為阿聯酋提供長期的畜牧產品供應,這標志著阿魯科爾沁旗產品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預示著其有著廣泛的國際市場,進一步拓寬了當地群眾增收渠道。
服務郵箱:agricn@126.com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395205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035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8 京ICP證05068373號
農民日報社主辦,中國農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