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講,確定石漠化治理的核心就是到底要種什么?種什么既能保證生態,又能取得經濟效益?而“熱作優先”在關于種什么的選擇上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思路,并逐步取得了明顯成效。治理石漠化需要付出更多,因為治理石漠化事實上是要實現“石漠荒山—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過程,這個過程難但更有意義,關鍵是方向要對,結果就會逐步變好。
6月上旬,一場喜雨過后,廣西平果市果化鎮布堯村山上林木蒼翠,空氣清新怡人。布堯村的山腳下是喀斯特生態系統科研人員開辟的火龍果和赤蒼藤套種、黃花梨種植等各類試驗田,以及當地農民種植的火龍果田。
何廣靈是布堯村村民,家里兩口人共4.5畝地。以前他家種的是玉米,畝產只有200~300斤。2005年開始種了3畝火龍果,效益不錯,現在增加到了4畝。在當地,火龍果一般5月份開花,6月20日左右采摘。一年需澆兩三次水,可以收八九茬果,畝產1000斤左右,畝均純收入3000余元。同時,他還在火龍果地里套種了芋頭、大豆等,可以再增加一筆收入。
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雅祺介紹,廣西現有石漠化土地面積居全國第三位,僅次于貴州、云南。廣西的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河池、百色、桂林等地,為系統治理石漠化,中國地質調查局特在布堯村建立了廣西平果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之所以設在平果,就是因為平果市是廣西石漠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6月上旬,廣西平果市果化鎮布堯村的火龍果套種魔芋田。劉強 攝
火龍果是典型的熱帶作物,屬仙人掌科熱帶水果。相信即便是非專業人士,從這個科的名字也能知道其生命力的旺盛。不錯,火龍果耐貧瘠,耐干旱,適應性強,生命力強。近些年,平果市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合作開展以劍麻、火龍果種植為主的石漠化綜合治理科研項目。在治理石漠化過程中,“熱作優先”成了一種趨勢,所謂“熱作優先”即在治理石漠化時優先選擇種植熱帶作物。
那么,什么是石漠化?石漠化地區的分布和氣候類型又是怎樣?為什么要在石漠化地區強調“熱作優先”?怎么樣才能既管生態又管經濟?
在石漠化地區種草,特別是熱帶牧草,不僅具有生態修復作用,比如固土保水,給果園提供保護,同時還可以在此基礎上衍生出養殖業來
石漠化又叫石質荒漠化,是指水土流失導致熔巖地區土壤損失,基巖裸露,土地喪失農業利用價值和生態環境退化的現象。石漠化通常伴隨著水土流失、物種消失、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生態災難,被學術界稱為“生態癌癥”。
我國的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廣西、湖南、湖北、重慶、四川、廣東等8個南方省(區、市),其中又以云南、廣西、貴州最為嚴重,即滇桂黔石漠化片區,該片區石漠化面積占全國的65%左右。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產業發展處處長豐明介紹說,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劉國道研究員于2013年組織團隊到貴州開展了石漠化區域生產、生態、生活現狀的調研。調研發現石漠化區域基本屬于熱帶亞熱帶氣候,具有發展熱帶特色作物的優勢。隨即,劉國道組織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果樹、牧草、劍麻、畜牧、生態等領域的專家進行石漠化區域生態高效發展模式的研討,最終明確通過在石漠化區域種植多年生經濟作物,并根據不同石漠化類型配置不同層次作物種植,形成“上管經濟、中管石頭、下管生態”的作物配置模式。
而且,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加劇,石漠化地區種植熱帶作物的適應性也越來越強。至此,在治理石漠化中堅持“熱作優先”的思路開始逐步成熟,并應用到了實踐當中。
首先起步的是草和經濟作物種植,草衍生出養殖業來,并與經濟作物融合,形成“草+經濟作物”“草+養殖業”“草+經濟作物+養殖業”等諸多模式。
在石漠化地區種草,首要的目的是生態,關于這一點,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基地負責人鄧華龍深有感觸。
文山浩弘農業公司位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這里是重度石漠化區。文山公司從2017年開始種植獼猴桃,目前種植面積有3650畝。照理,獼猴桃并不是熱帶作物,但獼猴桃園林下種植的卻是熱帶牧草,主要為綠葉山螞蝗和光葉紫花苕。
鄧華龍介紹,因為是石漠化區,林地下種草的主要目的是保水,因為當地的土層薄,不保水。前期種植的牧草主要是做綠肥使,讓草自動還田,既保水又培肥地力。后來草的產量很高,基地又養了100多頭牛,但主要目的也不是為了賣牛掙錢,而是把牛糞當成有機肥去還田。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草業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狼尾草柱花草品種改良崗位專家董榮書介紹,綠葉山螞蝗是一種多年生豆科牧草,原產于南美洲,喜溫熱濕潤,為高蛋白飼料,也是優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在我國熱帶、溫帶地區皆可種植,一年可刈割2~3次,產量可達3~4噸,號稱“世界第一固氮作物”。
以當地“獼猴桃—綠葉山螞蝗”生態發展模式為例,每年可為果園提供綠肥2.8噸/畝,每年可固氮20公斤,相當于向土壤施入了氮10.78公斤、磷5.53公斤、鉀6.79公斤,間作兩年后土壤有機質可提高0.6%,每年節約土地管理成本2000元/畝。
四川省米易縣近年來廣泛種植芒果,但因為當地干熱的氣候,在地表裸露的果園里,芒果樹葉片非常容易被灼傷,樹皮也開裂嚴重,以前一直沒有太好的辦法。但在種植了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篩選出的柱花草后,地面溫度降低了4℃左右,還為芒果樹干遮擋了強烈的光照,樹皮開裂現象明顯減輕。
柱花草根系發達,可入土1米左右,對保持水土有很好的作用。在同等條件下,有綠色植被覆蓋的果園,在深度60厘米內取土檢測含水量,比裸露土壤果園的含水量平均高6%左右。連續三年種植柱花草,土壤有機質含量可從0.3%提高到2.2%。
種草除了生態作用,還能在此基礎上衍生出養殖業來。
8月中旬,西疇縣興街鎮三光村村民李逢海拿著鐮刀帶我們來到了他家的坡地,坡地上種植的熱研4號王草是由劉國道團隊選育的熱帶優質牧草。只見碧綠直挺的類似甘蔗的葉片足有兩米高,砍下來六七株就抱著費勁了。
李逢海說,他家里有6口人,10畝地,地都是坡地,以前種玉米產量很低。從2019年開始改種牧草,主要是熱研4號王草,另外還有一些黑麥草。王草的產量很高,一刀(當地土語,即刈割一次)產量就有三四噸,一年可以有四刀,年總產量可達15噸以上。在種植牧草后他就開始采用圈養的方式養牛,品種為本地的優質肉牛文山高峰牛,加少量的西門塔爾牛,平均下來,如果單算飼草,一畝地可以養牛1.5~2頭。
8月中旬,云南省西疇縣興街鎮三光村村民李逢海在他種植的熱研4號王草田里。劉強 攝
近幾年,李逢海基本每年都能出欄肉牛3頭左右,都是自家母牛繁育的牛犢長大而成,雖然近兩年我國肉牛價格有些走低,但每頭架子牛出欄還是能凈掙3000~4000元,目前他的牛舍里養著14頭牛。
文山州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羅龍、文山州農業科學院畜牧水產所所長鐘正陽介紹,文山州的肉牛養殖是重點發展的一個主導產業,其中的主打品種即文山高峰牛。
在石漠化坡地上種植牧草養牛既有利于生態恢復,也有利于農民增收。西疇縣現種植牧草1.5萬畝,養殖肉牛6萬頭。當然,牧草滿足的只是肉牛的能量需求,肉牛的生存除了能量需求,還有蛋白和礦物質需求,蛋白需求需要用豆粕解決,礦物質需求則需要動物營養舔磚來補充。
貴州省興義市南盤江鎮田房村村民梁龍貴家里2口人,只有4畝地,以前種的是玉米和甘蔗,但效益都不太好。從2015年開始種植果品,包括3畝芒果和1畝澳洲堅果,為了養地,果園林下都種植了草,包括可以做綠肥用的竹豆,以及可以做牧草用的光葉紫花苕。
光葉紫花苕,一種優良豆科牧草,牛、羊、豬、兔、鵝均喜食。因為有光葉紫花苕,梁龍貴開始養鵝,一年大致養40只左右,“賣鵝一只能掙個70~80元。”老梁笑著說。
8月中旬,貴州省興義市南盤江鎮田房村,村民梁龍貴抱著他養的鵝在芒果園里。劉強 攝
董榮書說,發展多年生經濟作物是減少農業生產對石漠化影響的重要途徑,但容易遇到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見效慢,最快三年才能見效,無法保障初期農戶收入;第二個是果園里要么雜草叢生,還得專門除草,要么地表裸露,漏水跑土。在這種情況下,主動在果園林下種草,既可以以草養畜養禽,快速見效,同時還能固土保水,達到逐步改善生態的效果。
在石漠化地區種植經濟作物,選擇的大多是耐瘠薄、耐干旱、管理粗放的熱帶作物,包括能吃的果品,還有不能吃的主要做纜繩的劍麻
除了種草,在石漠化地區種植的還有經濟林果,比如熱帶果品,包括水果和干果。
8月中旬,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不老果”380畝的澳洲堅果陸續成熟了,一顆顆像小型乒乓球大小的綠色果實掛在綠色葉片里,煞是好看!
所謂“不老果”,是指黔西南州不老果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于2017年3月成立,到現在有19戶社員,在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辦上納灰村有380畝的澳洲堅果林。
合作社負責人宋大方介紹,以前村里并沒有澳洲堅果,合作社是從2017年開始試種的,當時還有一個小故事。因為事先沒有人種過澳洲堅果,所以貴州省農業科學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時任所長雷朝云自己專門種植了幾畝地,在種植成功后打開了當地種植澳洲堅果的大門。
不老果合作社2017年試種的是5000棵苗,2019年開始大面積種植,2020年達到了380畝地。澳洲堅果3~4年開始掛果,4~5年進入商品果期,8~9年進入盛果期。
宋大方還說,以前的澳洲堅果只能種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方,但當地的海拔是1270米,把澳洲堅果的適種海拔又往上提高了200多米。目前當地種植澳洲堅果畝產能達到300公斤,畝純收入低至3000~4000元,高至5000~6000元。除了經濟效益,澳洲堅果還有重要的生態作用和觀賞作用,因為澳洲堅果是淺根系,所以固土作用好;同時因為澳洲堅果花朵的掛果率低,號稱“千花一果”,即一千朵花才能結一個果,所以不得不大量提高花的數量,其花一嘟嚕一嘟嚕的,有粉紅、粉、黃等色,花期在2~3月份,是農業旅游的極佳載體。澳洲堅果種植技術粗放好管理,一年除一道草、施一道肥就行,病蟲害也很少,盛果期能持續60~70年。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澳洲堅果,又叫夏威夷果,雖然原產于澳大利亞,但現在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澳洲堅果生產國。作為一種新型的休閑類堅果,目前澳洲堅果市場供不應求,當下澳洲堅果的青皮果價格是每斤9元。以前我國只有廣東、廣西、云南能種植澳洲堅果,貴州是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新秀,目前興義市的種植面積為1500畝以上。
采訪現場,正巧有一個直播團隊在現場直播澳洲堅果青皮果的銷售情況。主播是個小姑娘,叫韋永梅,她介紹說,她們團隊是今年第一次做澳洲堅果銷售直播,目前已經做了一個星期,每天都能有幾十單的生意。她覺得,澳洲堅果是個很新鮮的果品,特別是青皮果,更是帶著植物本身的香氣和甜味,購買下單的大多數是女性。
經濟林里除了能吃的果品,還有不能入口的農產品,比如主要取其纖維做纜繩的劍麻。
6月上旬,平果市舊城鎮康馬村的劍麻田里,村民覃益集正埋頭干活,汗水如雨下,面頰早已曬得通紅。
覃益集說,他家里有5口人,年老的父親,兩個還在上學的孩子,瘦弱多病的妻子,生活過得很是拮據,于是他1990年出去打工。到了2012年的時候,當地政府開始以劍麻作為平果市康馬村等石漠化地區的主推產業,于是他回鄉種起了劍麻。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劍麻生理與栽培崗位骨干專家陳河龍博士說,作為一種熱帶作物,劍麻生長力強,適應范圍廣,耐瘠薄耐干旱,即使在人跡罕至的荒漠也能成活。同時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也高于甘蔗、木薯等作物。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的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劍麻專家不辭辛苦來到康馬村,對農民進行種植技術的指導和培訓,講授劍麻營養需求規律和施肥技術,現場為麻農答疑解惑。專家團隊多次親臨劍麻田,手把手教農民辨別劍麻病蟲害以及防治方法,還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研制了石漠化山區劍麻專用肥。
經過多年的辛苦付出,覃益集已經成為村里的劍麻種植大戶。如今,他種植劍麻80畝,年產20噸纖維,每年的纖維收入都在8萬元以上。
目前,康馬村劍麻種植面積達到1.05萬畝,擁有20噸半自動刮麻機1臺、小型手拉式刮麻機598臺,劍麻產業初具規模,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
村黨支部書記黃貴敏介紹說,“自從種植劍麻后,村里的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從滿山光禿禿的石頭變成了綠油油整齊劃一的劍麻綠林。村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較大改善,許多輟學孩子重返校園。”
截至目前,平果市劍麻種植面積近2萬畝,每畝年純收入最高可達3000元。
治理石漠化需要付出更多,因為治理石漠化事實上是要實現“石漠荒山—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過程,這個過程難但更有意義
那么,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治理效果如何呢?
云南省西疇縣,曾被外國巖溶專家稱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而其中的三光村就是因“樹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的。近年來,三光村探索出“山頂戴帽子、山腰系帶子、山腳搭臺子、平地鋪毯子、入戶建池子、村莊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2021年,位于三光片區的國家石漠公園被認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同年10月,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生態文明論壇上,西疇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3年,西疇縣石漠化綜合治理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入選全國第四批11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貴州省興義市南盤江鎮田房村共種植芒果400畝,澳洲堅果256畝,林下間作豆科牧草300畝,石斛仿生種植100畝,開展小規模畜禽養殖20戶,單項技術增產47.36%,集成技術增產60%以上,成本減少20%以上,提高收入150%以上;植被覆蓋率提升33.17%,重度、中度石漠化面積減少了26.98%(占示范區總面積比例)。該發展模式已經推廣到云南臨滄、廣西羅城等石漠化嚴重地區,建立示范基地5個,推廣面積8萬畝。
經多方治理,廣西平果市石漠化面積已由2008年的6.3368萬公頃減少到了2019年的3.97534萬公頃,森林面積增加1.7983萬公頃。
全國第四次石漠化調查結果(2021年底數據)顯示,與上個調查周期(2016年)相比,廣西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48萬公頃,凈減31.5%。
2005年全國第一次石漠化調查結果顯示,貴州省石漠化面積達375.97萬公頃,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的省份。2021年底完成的全國第四次石漠化調查結果顯示,貴州石漠化土地面積已降為155.14萬公頃,凈減少220.83萬公頃。
據貴州省林業局最新數據,2021年底至2024年6月底,貴州省又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約2764.24平方公里,累計治理面積為全國第一。
2012年,原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計劃(2011-2020)》,其中明確提到:“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著力開展以石漠化綜合治理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將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建設成為扶貧攻堅與石漠化綜合治理相結合重點區、珠江流域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截至2021年底,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為722.32萬公頃,與2016年相比,5年間石漠化土地凈減少333.08萬公頃。
2021年底,我國石漠化地區植被綜合蓋度達65.4%,較2016年提高4個百分點,其中喬木型植被面積提高5.8個百分點;巖溶地區水土流失面積減少17.81%,土壤侵蝕模數下降13.55%,土壤流失量減少28.94%。
截至2022年,區域內有經濟林面積191.58萬公頃,即2873.7萬畝,年產干鮮果品7118.2萬噸,年產值4202.2億元。
董榮書說,我國的石漠化治理大致經歷了封山育林、改變種植作物(原始)、工程改造后作物種植、種草養畜(放牧)等幾個階段。早期石漠化治理主要以減少石漠化進程為目的,故注重生態效益大于經濟效益。但隨著農戶生活和增收致富的需求提高,石漠化治理開始逐步轉移到了經濟效益兼顧生態效益上。
下一步,一方面要明確劃定石漠化區域適合種植的土地范圍,減少地勢險峻、坡度較陡區域的土地利用;另一方面應加強對石漠化區域特色作物產業的扶持,穩定農產品和畜禽產品價格,鼓勵地方政府依托石漠化特色產業打造特色產品和旅游業,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在滇桂黔石漠化區域構建的不同類型石漠化區域的生態發展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于模式中種植的多年生果樹生產期都在30~70年之間,現在許多果樹都進入盛果期,故模式后期的發展依然需要技術的支撐,特別是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平衡方面。
事實上,從根本上講,確定石漠化治理的核心就是到底要種什么?種什么既能保證生態,又能取得經濟效益?而“熱作優先”在關于種什么的選擇上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思路,并逐步取得了明顯成效。治理石漠化需要付出更多,因為治理石漠化事實上是要實現“石漠荒山—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過程,這個過程難但更有意義,關鍵是方向要對,結果就會逐步變好。
作者:劉強 張少帥
服務郵箱:agricn@126.com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395205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035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06045 京ICP證05068373號
農民日報社主辦,中國農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