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吉林,到處都能嗅到玉米和稻谷成熟的味道。
在全國產糧大市吉林省榆樹市,記者見到了環城鄉姜家村黨支部書記郭秋紅,她告訴記者:“我們村在市里的大力支持下,2021全村耕地已經全部完成了高標準農田改造,基本達到了旱澇保收的目的。現在,每公頃地每年都打22000斤玉米,這是在安全水內,國慶期間就開始秋收了,現在看,豐收已成定局,我們現在要做的主要工作是顆粒歸倉,減少浪費。”
記者了解到,姜家村現有998公頃土地,以種植玉米為主,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用上一些玉米豐產綜合技術,如:大壟雙行,秸稈還田,秋季深翻等。這些技術的綜合應用確保糧食產量。郭秋紅自豪地說: “我們村要種好地,多打糧,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我們村的力量。”
2024年,吉林省將糧食增產工作納入全年75項突破性工作重點推動,實施確立了今年要在正常年景下力爭糧食總產量實現880億斤目標。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豐產豐收。
在長春市雙陽區奢嶺街道馬場村,村書記李華靚正在查看農機具情況,他告訴記者:“馬上就要秋收了,要提前檢修一下設備。我們村是個小村,全村有1000公頃耕地,全部是水田,每公頃能打20000斤水稻。品種是稻花香、小町等,從育秧、插秧到田間管理等,我們都是綠色增產技術,比如,稻田養鴨、養蟹。收獲水稻的同時,也收獲了鴨和蟹,水稻還是綠色無公害,銷售時也能賣上好價錢。全村一年能打5000多噸水稻。我們村雖然小,但也要積極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添磚加瓦,為吉林省實現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做出了貢獻。”
近年來,吉林省深入貫徹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目標,堅持高標準農田質量和數量雙輪驅動,圍繞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因地制宜,分區施策。2024年吉林省重點打造6個國家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20個省級基地,在模式創新上推廣保護性耕作、水肥一體化、秸稈深翻還田等一批重大技術,形成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鹽堿地改良“大安模式”、科技幫扶“靖宇模式”;在單產提升上每個糧食生產大縣做到“一縣一策”,實現示范推廣全覆蓋。建好良田、布大水網、育好種子、用新設備、培優主體,以科技為依托,助推全年糧食豐收。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閻紅玉
服務郵箱:agricn@126.com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395205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035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06045 京ICP證05068373號
農民日報社主辦,中國農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